那么,隋文帝的陵墓中是否也如汉时墓葬制度规定的,皇帝陵墓必有大批金银珠宝、稀奇古玩呢?笔者经过遍阅籍典以及遍访泰陵周围民间乡里,发现籍典没有记载有关泰陵随葬的例证,而现扶风乡里百姓俱传说泰陵无宝可盗,言说历代军阀、土匪,均至此徘徊,未有收获。尤其民国时军阀樊老二、张白英等盗掘法门寺地宫珍宝未成,转而来到泰陵掘洞以盗,在终无所得之后,只好悻悻离去。
杨坚的“薄葬”遗嘱,给了多少盗掘辈以失望和徒劳的嗟叹。
而当岁月的年轮刻到20世纪90年代末,一项举世瞩目的考古发现,再次证明了隋文帝杨坚力倡“薄葬”的伟大开创。这便是位于陕西关中的周至县仙游寺法王塔地宫的开启。
1998年10月17日中午,中国中央电视台现场直播法王塔地宫开启全过程,使好奇自负的现代人对隋朝的帝王陵寝、寺塔庙宇的建构供奉,有了更深一层的了解。
法王塔位于白居易当县尉写《长恨歌》的地方,因为古长安(今西安)发展到当代闹水荒,几百万人的城市,那么多的生命,没有水,很难说不会成为锁阳城、楼兰城、高昌城之类的结局,所以,要引水到西安去。
法王塔边上恰有一河大水,名曰黑河,这黑河原是没什么名气的,即便明末创13家72营的义军首领闯王高迎祥被反军追杀,血流于此、身死于此,也仍无多大声名。但到了20世纪80年代以后,黑河的名气大了起来,引黑河水济西安缺水之急酝酿、讨论、证明、计算了10多年,终于有了真进展。
炸山筑坝、蓄水成库,黑河正好便处于水库的水里了。
搬迁,成了燃眉之事。
但,作为文物古迹,搬迁或是重建,无疑意味着原有的文物价值的损失。于是乎,不同的观点四处蔓延。政府要拆迁法王塔,文物、文化界意想能保则保。甚至为了保住塔,使文物的原本价值得以留住,一些人也在报刊上著文呼吁保护文物为第一要义。
但,炸山开炮的隆隆声响,还是震落了法王塔顶部的隋砖。
搬迁已无法阻挡。
1998年10月,法王塔开始了它的搬迁岁月。
这是一座舍利塔,为隋仁寿元年隋文帝杨坚诏令建造的。时文帝令全国31州建塔供奉舍利,周至法王塔正是其中之一。
10月17日,有《北京晚报》的一篇报道,原文为——
本报西安专电今天中午,电视直播引起无数人关注,陕西仙游寺法王塔地宫,终于撩开了神秘面纱,幽闭千余年的石函、石碑伴随着诸多神秘面世。
仙游寺位于陕西省西安市西的周至县,法王塔地宫的发现实为偶然。当时在法王塔拆迁中清理塔基,并未发现有地宫,但继续往下清理才发现迹象。循迹下挖,终于发现塔基下1.65米处的地宫门洞。
今天中午12时许,记者看到塔基地面中心已经挖出一个3米见方的坑,深约1.5米,地下宫殿石室的顶部已完全露出。地宫顶部周围露出排列神秘的五块卵石,无人知晓它们代表着什么。1米多宽、2米多高、1.5米长的通道上原来堵满的卵石已被搬出,卵石中夹杂着古代的残石构件和地下宫殿石门的残件。
迎着幽闭千古一经开起(应为启,作者注)漫于四周的神秘气氛,记者小心翼翼地向前移挪,接近宫门,恍然感觉有古人当面而来,那是高0.7米,宽0.4米的宫门两旁的线刻人物画像,线条流畅,雕刻精美传神。凑近地下宫殿往里看,宫中放有石函一具,约60厘米见方,高40厘米,外部雕有精美花纹,盖上放着一只造型优美的陶熏炉。石函左侧放着一块约50厘米见方、厚约10厘米的青石碑,碑两面刻有铭文,一面是隋《舍利塔下铭》,约100多字,另一面为唐《仙游寺舍利塔下铭》,约200多字。据文物专家介绍,按记载分析,法王塔和法王塔地宫大约在隋仁寿元年(601年)建造,距今已1300多年。
中午时分,考古工作者正小心翼翼地将石函、石碑等出土,函内所藏,有待专家进一步探究。
鬼大爷书城 > 中国盗墓传奇 > 第47节:第六章 众说纷纭话隋陵(3) >